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排《牡丹亭》,很难超越这一版”

赵玥 新演艺 2023-12-29



 短短11个月,

对于上海昆剧团

全本《牡丹亭》的演职人员来说,

却好似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














明晚,全本《牡丹亭》之集粹版将回到上海文化广场,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上演。















从去年10月在上海文化广场合成,剧组一天接连演完上、中、下8小时的剧目,到去年11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,再到全国多城巡演已近40场。

剧目广受赞誉的同时,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饰演者罗晨雪、胡维露,也分别捧回了梅花奖和白玉兰主角奖榜首。






回顾这段创作历程,导演郭小男说了一句有些不客气的话,排《牡丹亭》,很难超越这一版,即便是他自己,也很难重走一遍。


为什么?


郭小男花了三个月时间,从原著中将《牡丹亭》“一个字一个字找回去”



很多研究文学的专家看完,惊讶地发现台词都来自于汤显祖原文的摘取和整合,这是整个团队对于汤显祖原著的尊重和敬畏,功力足见。


“很难有时间、精力,有这样的准备,再回过头去把55出戏全部整理成具备文学性的剧本。”郭小男说。






说起这场集粹版,郭小男略显遗憾,“只有55出,才能充分展示《牡丹亭》的魅力,它实在是跨度太广了,有很多层面,特别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精神层面的剖析,都是一帧一帧展开的。”


两个多小时的演出,将展现汤显祖人文价值最核心的部分。

而全本三场戏,观众可以到艺术节无锡分会场一睹全貌。



过去看《牡丹亭》,观众看的是折子,看的是片段。

在全本《牡丹亭》里,上百号人物、若干条情节线的铺陈,全新构筑的舞台空间,让观众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明代生活画卷,一走进剧场便会被迎面而来的气氛感染。



郭小男认为,它的不同之处在于,这一版《牡丹亭》在调动了观众的审美的同时,给予了他们一种代入感,更给予了他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。





守正是剧种的命脉,但是在方式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。

提到昆曲就绕不过《牡丹亭》,但《牡丹亭》不只有“游园惊梦”,昆曲人有创新的冲动,也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



新的精神面貌、新的人文解释、新的表达走向、新的表演方法、新的舞台呈现,让这一版《牡丹亭》既符合传统,又具有创新精神。



新一代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演绎,让古老的戏曲生动起来。

早在排练时,郭小男还笑言胡维露是“寒露”,其实,胡维露的心特别热,“当她获得榜首的时候,已经印证了她的成功,她完成了,创造了。这台戏会是她们俩艺术生命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。”



马上评|《牡丹亭》里青春洋溢


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”,自明天在文化广场的开幕演出之一——上昆55出《牡丹亭》集粹版始。






《牡丹亭》剧本和演绎的流变,折射的就是我们一代代艺术家,顺应时代呼唤和艺术发展的守正创新


诞生400多年的《牡丹亭》,自去年由上昆首次上演全本55出,在探本溯源的基础上,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和创作,成为年度中国戏曲文化事件。

明晚上演的全本55出《牡丹亭》之集粹版,以精彩唯美的舞台呈现,展现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画卷。






在《牡丹亭》里,我们看到年轻人成为推动文化传承的主力军


艺术节推出的“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”,青年戏曲演员以实验昆曲《题曲》、小剧场实验越剧《再生·缘》等赢得市场口碑。

《牡丹亭》集粹版里,更是行当齐全、文武兼备,充满青春气息。两位主演今年刚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,一出好戏花开两朵,不仅彰显了青年演员的实力,也将为艺术节锦上添花。






在《牡丹亭》里,我们更看到热爱凝聚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向心力


正如《牡丹亭》里唱道:“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?”戏曲的弘扬发展离不开观众的喜爱和支持。

多年来,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推广,通过推出新一代年轻演员,培育新一批年轻观众群体,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,相信自《牡丹亭》起,我们会在艺术节期间,看到更多更丰富的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舞台魅力。






新演艺工作室

作者:赵玥

编辑:小开

图片:全本《牡丹亭》剧照,上海昆剧团供图

©新民晚报文化部



近期推荐


▶ 上博讲坛预告|中国铜鼓的造型与纹饰

▶ 世界“艺术指针”拨到“上海时间”

▶ 没有杰克和萝丝,这部比卡梅隆电影更早的《泰坦尼克号》会有多动人?

▶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场开幕演出,让“老友记”有了“新玩法”→

▶ 专访|单霁翔:20世纪建筑遗产承载着鲜活的故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